7月6日,工信部發佈《“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未來要在全國培育10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目的是通過開展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準提升、企業融資促進等多項重點工程,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規劃》分為五大部分,分別為發展背景、發展思路和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及保障措施。其中,易觀分析梳理出《規劃》的七項主要任務及九項重點工程,是為《規劃》的重要內容:
七大主要任務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支援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發展。深入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大力弘揚創業精神,倡導寬容失敗的創業文化,積極營造大眾創業社會氛圍。繼續舉辦各類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活動,優化各類創業載體佈局,完善創業孵化、創業輔導和創業支撐服務體系。完善中小企業人才培養和管理諮詢服務機制,引導中小企業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優化企業人才結構,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總結推廣“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等經驗做法,支援企業兼併重組和做大做強。聚焦特色産業和細分領域,打造中小企業集群、園區等載體。支援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中小企業發展壯大。
二、健全政策支援體系。全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依法加快出臺公平競爭、促進就業、鼓勵創新、融資促進等法律配套政策和制度,修訂出臺《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提高財政支援的精準度和有效性,通過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引導支援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品質發展,並支援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強化服務水準。強化政府採購支援中小企業政策機制,落實預留份額、價格評審優惠等措施,提高中小企業在政府採購中的份額。落實有利於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依法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實行緩徵、減徵、免征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措施,簡化稅收徵管程式。落實行政事業性收費清費降費政策,減輕小微企業負擔。
三、建立高效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橫向集聚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社會化公益服務各類服務資源,縱向貫穿國家、省、市、縣四級的網路化、智慧化、生態化服務體系。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重點推進商事制度改革、“證照分離”改革,提升政務服務水準,推動登記註冊便利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政務資訊發佈渠道,健全跨部門政策資訊網際網路發佈平臺,支援建設中小企業資訊、技術、進出口和數字化轉型綜合性服務平臺。推動市場化服務機構加快發展,探索建立服務激勵和效果評價機制,促進擴大服務供給、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品質、提升服務響應速度、規範服務收費,不斷滿足中小企業個性化服務需求。推動開展中小企業志願服務和公益性服務,探索建立規範成熟的志願服務和公益性服務模式。加大中小企業海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
四、完善公平競爭環境。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對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一視同仁。落實《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加大反壟斷監管力度,著力預防和制止排除、限制中小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壟斷行為,嚴厲打擊各類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強對中小企業合法經營活動的保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各類生産要素有序流動、高效配置,保護中小企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優化公平競爭政策頂層設計,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保障中小企業在市場準入和退出、獲得資源要素、享受優惠政策、接受行政監管等方面平等待遇,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
五、提高融資可得性。綜合運用貨幣、財政等政策工具及差異化監管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信貸支援力度,促進形成敢貸、願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健全信用資訊共用機制,支援金融機構運用金融科技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推動供應鏈金融場景化和生態化,加強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支援。進一步規範涉企金融服務收費,推動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完善融資擔保風險補償機制和績效考核激勵機制。增強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完善差異化制度安排,擴大中小企業直接融資規模。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帶動作用,引導創業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創新、投綠色。
六、加強合法權益保護。依法保護中小企業及其出資人的財産權和其他合法權益,保護企業經營者人身和財産安全。貫徹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建立預防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款項問題的長效機制。健全智慧財産權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和智慧財産權維權援助機制,加大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力度。完善中小企業維權救濟制度,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應急救援救濟機制。加強普法宣傳,開展中小企業合法權益維護活動,完善維權援助線上服務,提高中小企業維權意識和能力。
七、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準。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體系,營造鼓勵和保護創新的制度環境,激發企業創新內生動力。推動土地、資本、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向創新型中小企業集聚,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等與中小企業廣泛開展産學研合作,引導大型企業開放場景應用、共用生産要素、搭建共性技術平臺,鼓勵産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將符合條件的由財政資金支援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合適方式許可給中小企業使用,推動降低中小企業獲取專利技術門檻。引導中小企業應用先進技術、工藝等,加快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步伐。支援中小企業集聚集約化發展,針對細分市場或專門客戶群體,開發專項技術或生産工藝,形成比較優勢。
九項重點工程
一、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構建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體系。研究制定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標準和流程,構建“全網上、一站式”企業自主評價機制,從創新能力、發展活力、經營效益等方面開展創新型中小企業客觀評價,為優質中小企業培育提供支撐。構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標準體系和評價機制,為優質中小企業精準“畫像”。建立覆蓋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數據庫,形成動態調整入庫機制。加強對入庫企業的跟蹤分析,為入庫企業提供政策智慧推送、管理諮詢、商業價值評估等定制化、智慧化的服務。建立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立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聚焦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構建從孵化培育、成長扶持到推動壯大的全生命週期梯次培育體系。建立創新型中小企業孵化機制,引導各類創新創業服務載體加大資源整合,提升企業孵化産業化、企業服務專業化水準,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精準化、智慧化服務。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機制,對具有“專精特新”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早發現、早培育,推動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聚,支援服務機構重點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創新等服務。加快培育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強、成長性好、專注于細分市場、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並推動向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發展。發揮優質中小企業示範引領作用,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加強中小企業人才培養。建設優秀經營管理人才隊伍,搭建各類企業家學習交流平臺,開展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培訓,加強國際人才交流,提升企業家在制定企業戰略、完善治理機制、把握創新方向、融資引智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年輕一代企業家培養,引導企業家健康成長和企業代際穩健傳承。優化“企業微課”線上培訓平臺,完善課程體系,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程品質。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專業水準和創新能力,壯大高水準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培育一批在市場中成長起來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援企業自主開展人才評價、崗位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形成新時期中國特色“師帶徒”機制。健全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擴大中小企業高品質就業容量。完善中小企業創新人才引進制度,健全引進人才服務機制和配套措施。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通過挂職、項目合作、兼職創新等模式與中小企業開展合作。探索研究型企事業單位與創新型中小企業之間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塑造企業文化。引導中小企業建設先進企業文化,增強企業專業化、凝聚力、協作性等方面軟實力,營造良好企業形象。弘揚企業家精神,引導和支援企業家開拓創新、敢想敢幹、勇闖市場,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弘揚科學精神,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激勵和引導廣大企業科技工作者大膽探索、銳意創新、攻堅克難、勇攀高峰;構建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科技工作者進入中小企業、創辦中小企業提供支援和服務。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倡導尊崇工匠精神的社會風尚,引導廣大技術技能人才踐行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推動培育一批大國工匠。
二、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準提升工程。聚焦細分領域補短板、鍛長板。支援中小企業積極參與産業基礎再造工程、製造業強鏈補鏈行動、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點産品、工藝“一條龍”示範應用等,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關係國家安全和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重點領域,針對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細分需求多、産品差異大的特點,深耕細分市場,掌握獨門絕技,定點突破一批重要産
品和核心技術,提升重點産業鏈配套協作能力,加快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完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更新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範指導目錄;鼓勵大型企業與配套中小企業建立利益共用、風險共擔機制,加快創新産品先試首用,形成創新産品“快速試用、快速反饋、快速迭代”機制,促進創新産品快速優化升級。著眼未來科技和産業發展制高點,瞄準人工智慧、先進製造、新型材料等前沿必爭領域,發揮中小企業機動靈活、單點深入的優勢,培育一批瞪羚企業和創新“尖兵”,加強前沿技術的研發、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搶佔未來新興産業的制高點,推動一批中小企業迅速成長為未來新興産業的骨幹企業。支援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中小企業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等深度融合,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現代農業服務業和生産性服務業,探索新模式,催生新服務。推動産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的融合與重塑,鼓勵製造業中小企業探索眾創、眾包、雲外包、平臺分包等共用製造新模式,發展大數據行銷、體驗行銷等新型行銷模式,促進製造業發展模式和企業形態變革。聚焦增強全産業鏈優勢,鼓勵大型企業剝離售後服務、呼叫中心等非核心業務外包給中小企業;引導中小企業聚焦産業鏈上細分環節提供專業化、精細化配套服務。引導中小企業在智慧城市、商貿流通、健康養老、家政服務、文體旅遊等方面推進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圍繞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廢物迴圈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置,發展迴圈農業、再製造産業和靜脈産業等新業態,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碳排放交易等新模式。加速産學研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通過建立産業技術創新聯盟或創新聯合體、發展技術交易市場、培育社會化技術轉移機構等方式,探索實行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事先約定等激勵政策,推動中小企業與高校院所、大型企業加強戰略合作,開展訂單式研發,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快速轉移轉化。支援中小企業參與共建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將科研儀器、實驗設施、中試小試基地、數據庫知識庫模型庫等創新資源向中小企業開放。發揮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特色載體作用,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專項行動,總結推廣“龍頭+孵化”等成功模式的經驗,推動大中小企業深度融合、相互嵌入式合作。提升中小企業智慧財産權創造和運用水準。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智慧財産權戰略推進工程,支撐中小企業智慧財産權高品質發展。支援中小企業提升智慧財産權創造能力,開發擁有智慧財産權的技術和産品,利用專利導航發掘目標專利、加強核心技術與關鍵環節的專利佈局。推動中小企業提升智慧財産權運用能力,實施專利轉化專項計劃,鼓勵高校院所向中小企業轉讓專利,引導大型國有企業“先使用後繳納許可費”等方式降低中小企業專利技術獲取門檻,組織高校院所、國有企業深入開展中小企業專利技術對接活動,發揮智慧財産權交易平臺作用,強化專利技術供需對接服務。組織開展全國智慧財産權服務萬里行活動,支援智慧財産權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成果轉化、智慧財産權託管、質押融資等服務。引導中小企業集聚化、專業化發展。支援各地根據産業發展定位和資源稟賦,圍繞産業鏈培育一批産業定位聚焦、配套設施齊全、運營管理規範的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引導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發揮政策集中、智慧集聚、要素集約、服務整合的功能,探索管理服務新模式,培育中小企業專業化競爭新優勢。引導各地立足縣域經濟、鄉村經濟特點,培育一批民族手工業、農牧加工業等縣域特色産業集群。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強化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專業化協作和配套能力,積極參與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建設。鼓勵打造集群內共性技術平臺和産業技術研究院,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等服務。推進專業化配套服務機構與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對接聯動,推動緩解中小企業在創新、人才、資訊、協作、融資、物流等方面難題。
三、中小企業服務機構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品質標準體系。完善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服務標準,領導服務機構開展貫標活動,增強品質意識,完善服務品質保障體系,建立服務品質承諾制度,提高服務品質和標準化、規範化水準。引導服務機構完善服務人才培訓機制,鼓勵服務機構聯合高校和職業院校建立專業服務人才培養基地,提升服務人才專業化能力和水準,打造高素質的服務人才隊伍。建立中小企業服務機構評價制度。建立中小企業服務機構評價體系,依據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服務品質、企業滿意度等劃分等級,實現動態評價,引導服務資源向高等級服務機構傾斜,形成對服務機構正向激勵機制。搭建中小企業服務機構庫,開展入庫服務機構評價和服務情況跟蹤,建立動態篩選制度,推動建設一批綜合實力強、市場覆蓋廣、服務品質好、服務效率高、企業評價優的專業服務機構。加大服務機構和載體建設力度。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力度,推進各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動適應時代變革和企業需求,內強素質、外樹形象,轉變服務方式,創新服務産品,提升服務能力,打造“服務中小企業之家”。發揮國家和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帶動作用,引導各類主體興辦市場化、專業化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提供規範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加大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建設力度,為各類主體創業創新提供有效支撐。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建設面向産業鏈上中小企業的服務平臺,推動服務資源向中小企業開放共用。推動服務方式變革升級。探索運用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人工智慧、5G、區塊鏈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整合線上線下服務資源,創新電子商務、遠端服務、視頻服務等服務方式,推動更多優質社會服務資源直達企業。推動服務機構建立“産品(項目)庫”,探索通過“數字+”服務、功能表式服務、定制化服務等方式,為各類中小企業全生命週期提供多樣化、精準化、便捷化服務。逐步完善志願服務模式,打造相對穩定的志願服務專家隊伍,建設志願服務資訊系統,建立健全志願服務體系,擴大公益性服務覆蓋面。
四、中小企業融資促進工程。提高間接融資供給品質。綜合運用存款準備金率、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信貸資金支援力度,大幅增加小微企業首貸、信用貸、無還本續貸和中長期貸款,推廣隨借隨還貸款。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推動其優化資源配置、考核激勵、風險管理等內部機制,落實不良貸款容忍、授信盡職免責等政策,進一步細化完善盡職免責的內部認定標準和實施流程。發揮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繼續實施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鼓勵加大銀擔合作,研究對資本實力強、經營穩健、財務狀況良好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提供擔保的銀行貸款,結合銀行業金融機構實際承擔的風險責任比例,適當降低風險權重。促進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穩步開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試點,優化新三板市場化融資機制和並購重組機制,持續優化企業上市條件。完善和發揮好上海、深圳、北京三個證券交易所功能和作用,拓寬優質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渠道。組織開展優質中小企業上市培育,鼓勵地方加大對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企業的支援,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對接資本市場。加強債券市場品種創新,穩步推進支援創新創業領域的公司信用類債券,完善中小企業債券融資增信機制。組織開展中小企業投融資對接及項目路演,發揮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推動社會資本擴大優質中小企業直接投資規模。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支援金融機構綜合運用新一代資訊技術等手段,創新服務模式,改進授信審批和風險管理模型,拓展服務中小企業的各類生産經營場景。推動完善動産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充分發揮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作用。加強供應鏈票據平臺的票據簽發、流轉、融資相關係統功能建設。發揮信託、租賃、保理等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作用。探索建立小微企業政府統保平臺,為小微企業提供智慧財産權、出口信用等保險産品和服務。鼓勵保險機構增加營業中斷險、倉單財産保險等供應鏈保險産品供給,提供抵押質押、純信用等多種形式的保證保險服務。支援期貨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風險管理服務。提高供應鏈金融數字化水準,強化供應鏈各方資訊協同,通過“金融科技+供應鏈場景”,實現核心企業“主體信用”、交易標的“物的信用”、交易資訊産生的“數據信用”一體化的資訊系統和風控系統,科學評估企業商業價值。依法合規發展綠色金融,創新基於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的金融産品。穩步推進普惠金融試驗區建設,鼓勵先行先試,創新有利於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産品和服務。加強融資配套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資訊依法歸集、共用、查詢、公開機制,推動地方政府、公用事業單位及市場主體所掌握的各類涉企資訊整合應用,破解中小企業融資服務中資訊不對稱問題。支援徵信機構發展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徵信産品和服務,鼓勵信用評級機構為中小企業開展高品質評級服務,推動擴大信用評級機構評級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採信應用程度。鼓勵各地建設區域性中小企業融資綜合服務平臺,推動資訊互通和共用應用,促進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融資對接。開展小微企業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活動,打造普及性教育與個性化輔導相結合的教育培訓機制,提高小微企業金融知識儲備和融資能力。
五、中小企業合法權益維護工程。保障中小企業款項及時支付。全面實施《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建立預防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款項長效機制。整合現有各類投訴平臺(系統),優化投訴事項受理、處理流程,推動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及時支付中小企業款項。依法建立實施失信懲戒制度,嚴格查處違反《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規定的機關、事業單位和直接責任人員。加強中小企業智慧財産權保護。加強對中小企業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和商業秘密等智慧財産權的保護,綜合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手段,通過源頭追溯、實時監測、線上識別等方式,提升打擊侵犯中小企業智慧財産權行為的力度和精準度。建立健全智慧財産權快速協同保護機制,推動建設一批智慧財産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集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為一體的智慧財産權“一站式”綜合服務。將保護關口前移,開展商業秘密保護試點創新。開展中小企業維權援助服務。暢通中小企業表達訴求渠道,受理中小企業對權益侵害等方面投訴。落實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開展涉企收費專項治理,加大對仲介機構、行業協會商會、交通物流、水電氣暖等公用事業、商業銀行等領域不合理收費問題的監督查處力度。開展中小企業公益性法律援助服務活動,通過線上公益培訓幫助中小企業提高維權意識和能力。發揮應急救援救助組織機構作用,幫助中小企業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不可抗力事件。保障中小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深入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完善第三方審查和評估機制,建立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抽查考核制度。統一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放開競爭性業務準入,推動取消工業産品生産許可,深入推進食品相關産品生産許可告知承諾改革。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研究制定網際網路平臺價格行為規則,著力規範平臺收費。嚴格品質安全監管,加大對生産銷售不合格産品、侵權、假冒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嚴厲查處一些具有相對優勢地位的企業惡意補貼、低價傾銷,擠壓中小企業市場份額的行為。
六、中小企業數字化促進工程。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培育一批數字化可信服務商,面向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開發和推廣一批數字化産品和服務;引導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數字化服務商面向技術、管理、生産、産品、服務等全過程的細分場景,開發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場景數字化解決方案,以場景數字化帶動中小企業整體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小企業網路化協同,支援中小企業加快傳統製造設備上雲和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滿足中小企業研發設計、生産製造、經營管理、市場行銷等雲化服務需求;支援大型企業立足中小企業共性需求,基於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搭建資源和能力共用平臺,通過觀摩、體驗、試用等多種形式為中小企業開放和提供數字化應用場景,在重點領域實現設備共用、産能對接、生産協同,促進中小企業深度融入大型企業的供應鏈、創新鏈,打造産業鏈共同體。推動中小企業智慧化升級,深化新一代資訊技術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著力推進智慧製造,促進中小企業生産過程柔性化及系統服務整合化,建設智慧生産線、智慧車間和智慧工廠,實現精益生産、敏捷製造、精細管理和智慧決策,發展智慧化製造、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推動中小企業數字産業化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參與新一代資訊技術整合創新和融合應用,積極融入5G、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場景和産業生態。支援網際網路、軟體等領域數字化創業,引導平臺服務型中小企業加強數據、産品和內容等的資源整合共用,擴大線上教育、協同辦公、網際網路醫療、線上文旅等線上服務覆蓋面,提升26企業數字化服務能力。深化共用經濟在生活服務領域的應用,依託網際網路搭建新型就業創業平臺。加強中小企業數字資源權益保護。推動中小企業加快智慧化産品、服務的優化和價值拓展,培育智慧零售、無人配送、智慧製造等新增長點。夯實中小企業數字化服務基礎推動中小企業運用數字化手段,通過結成跨企業協同網路獲得規模經濟與成本優勢,增強抗風險能力。支援傳統産業集群搭建“虛擬”産業平臺,分階段分步驟推進資源要素數字化、産業數據共用化、創新服務集約化、集群治理協同化。鼓勵培育虛擬産業集群,依靠現代通信與網路技術,通過平台資源共用,為中小企業搭建跨區域協作的虛擬化集合體,促進上下游、産供銷協同聯動。引導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等建設中小企業數字化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面向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特點,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組織發佈一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典型經驗和案例,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帶動全行業加速推廣。
七、中小企業綠色發展促進工程。支援中小企業開展綠色技術創新支援中小企業參與開展低碳、節能、節水、環保、清潔生産、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共性技術研發,支援新能源、新材料、碳捕捉封存利用、有害物質替代與減量化、工業固體廢物減量化和資源化等關鍵技術突破及産業化發展,推出一批綠色低碳産品與服務,助力構建節能低碳的産業體系。鼓勵中小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産業園區等,形成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開展綠色技術攻關。引導中小企業參與新能源技術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研發設計。推動中小企業實施綠色化改造支援中小企業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産,開展綠色企業文化建設,提升品牌綠色競爭力。深入實施綠色製造工程,綜合運用品質、安全、環保等標準助推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引導中小企業應用高效節能技術工藝裝備,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推動電能、氫能、生物質能替代化石燃料。鼓勵中小企業採用先進的清潔生産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推動水、氣、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推動中小企業利用大數據採集生産和管理流程中的關鍵數據,實現生産過程能量流、物質流等關鍵資源環境資訊數字化採集、智慧化分析和精細化管理。引導中小企業通過共用製造、柔性製造、精益生産等方式,開展全要素全流程的“綠色化+智慧化”改造。大力推行綠色設計,引導中小企業使用綠色包裝。大力推廣綠色標識。強化中小企業綠色發展政策支援與服務引導各類要素資源向綠色低碳領域不斷聚集,創新綠色金融産品和服務,健全政府綠色採購制度。培育一批專業化綠色發展服務機構,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綠色製造系統解決方案,為中小企業提供能源審計、能效評估、能源監測、技術諮詢等服務。實施工業節能診斷服務行動,為基礎薄弱的中小企業開展節能診斷及改造提供服務。持續開展能源資源計量服務示範活動,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和綠色發展。鼓勵各地探索建立綠色綜合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碳中和登記公示、技術支撐、綠色金融、培訓研究等服務。樹立一批清潔生産、能效提升、節水治污、迴圈利用等方面的綠色發展中小企業典型,形成示範效應。
八、中小企業品質品牌提升工程。提高中小企業品質管理水準引導中小企業把品質誠信落實到生産經營全過程,加強技術改造和智慧生産線、智慧車間、智慧工廠建設,推廣先進工藝流程、智慧製造技術、精益生産模式和先進品質管理方法,提高産品性能、穩定性及品質一致性。完善國家品質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等産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高水準的“一站式”服務。開展“小微企業品質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實施《小微企業應用ISO9001提升品質管理的實施指南》《中小企業品質管理評價指南》,開展品質管理培訓、診斷服務,推廣優良案例,提供專業技術服務和品質管理體系成熟度評價,幫助中小企業識別和改進品質管理中的短板,建立科學有效的品質管理體系,引導小微企業提升品質管理水準。開展“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引導中小企業完善測量管理體系,提升計量保障能力。實施企業標準“領跑29者”制度,開展對標達標活動,推進中小企業標準化良好行為創建工作,指導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制定,促進中小企業應用標準進行品質技術創新,提升産品品質水準。運用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大數據,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産品品質技術幫扶“巡迴問診”活動。加強中小企業品牌建設引導中小企業增強品牌意識,制定品牌發展戰略,構建品牌管理體系,加大品牌建設投入,豐富産品品種,提升産品品質,拓展行銷傳播渠道,創建自主品牌,促進中小企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推進産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引導集群打造品牌服務平臺,指導集群內企業加強品牌塑造,通過完善標準、註冊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加強地理標誌保護等方式提升産業競爭力和區域品牌影響力。鼓勵優勢品牌中小企業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提高品牌産品出口比重。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發揮商標品牌指導站、行業協會等作用,為中小企業提供品牌創建與培育、諮詢評估、品牌保護等服務。開展“中國品牌日”等活動,拓寬中小企業品牌展示渠道,營造有利於中小企業品牌成長的社會氛圍。推動工業設計賦能中小企業支援設立工業設計工作室,培育一批中小型工業設計機構,發揮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等工業設計機構作用,提升工業設計服務能力和水準,為中小企業提供覆蓋全生命週期的系統性工業設計服務。加快建設設計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面向中小企業建立開放共用的工業設計基礎數據資源庫。鼓勵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等載體引入工業設計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精準化、特色化工業設計服務。推動中小企業工業設計由外觀造型設計向功能化設計發展,工業設計創新範圍由産品設計向新材料新工藝設計、創新結構設計、品牌設計、服務設計拓展,引導中小企業將工業設計理念貫穿到研發、生産、管理、行銷、售後的全過程,提升企業品牌美譽度、産品和服務附加值。
九、中小企業國際化促進工程。完善國際合作機制建設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重點國家在中小企業領域的雙多邊合作機制,深化與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合作機制,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促進中小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堅持平等協商、互利共贏,進一步提升機制各方在中小企業促進政策、貿易投資、技術創新、數字化發展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水準。鼓勵各地及行業組織等發展多層次、多維度的合作機制,為促進中小企業國際合作搭建有效平臺、營造良好環境。推進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建設加強國際合作指導,引導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結合實際創新發展思路,加大建設力度,辦出特色,辦出水準,更好地服務區域改革開放新格局。進一步發揮合作區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的載體作用,支援園區內企業加強國際産能合作,創新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有益做法,探索市場化國際化的中小企業園區建設模式。加強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建設發展典型案例推廣與宣傳。推動開展合作區示範作用第三方評估工作。鞏固提升沿海地區合作區水準,加大中西部合作區建設力度,新設立一批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進一步發揮合作區對外開放的示範引領作用。開發利用好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平臺推動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促進貿易投資技術合作,宣傳介紹中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繼續辦好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中小企業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探索辦展辦會新模式。深化“政企銀”合作,繼續開展金融機構跨境撮合業務。夯實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服務機制,發揮APEC中小企業資訊化促進中心、中小企業“一帶一路”合作服務平臺等機構機制的作用,加大中小企業海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為中小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國際化服務。提升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支援中小企業利用電子支付、遠端工作等數字技術手段和數字化解決方案開展經營活動,廣泛參與國際貿易合作,提升在專業化細分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構建多主體協同應對的工作格局,指導和幫助中小企業防範和應對貿易摩擦。建立健全預警機制,幫助中小企業及時了解、預研預判、有效規避和妥善應對潛在的政治經濟和投資經營風險。發揮“中國中小企業中心”、企業跨境綜合支援平臺等作用,為中小企業提供跨境磋商、法律政策諮詢、商務考察、案件應對等服務,幫助中小企業與全球市場精準有序對接,維護中小企業在海外的合法權益。
易觀分析認為,規劃的發佈,對於進一步增強中小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提供有力支撐,在規劃引領下,能夠把支援中小企業政策落實到位,促進中小企業實現高品質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