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揭秘深市信披“優等生”如何打造高品質年報
 

  2021年年報披露已落下帷幕,而年報信披品質考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在以資訊披露為核心的理念成為大勢所趨的當下,如何提高信披品質,編制簡明清晰、通俗易懂、合規有用的年報,成為深市上市公司“信披人”的高頻討論話題。

  “年報的編撰過程,如同生産一個産品。它要經過設計籌備、製造加工,以及後期的精雕細琢,才能最終落地發佈,接受社會公眾和全體投資者的無死角檢驗,以及面對監管機構的專業問詢。”中集集團董秘吳三強表示。深市優質公司正在以“工匠精神”打造高品質年報。

  提高規範運作水準

  年報披露,不僅是上市公司展示年度經營成果的“櫥窗”,也是公司對自身健康情況開展“年檢”的重要契機。對於體量龐大、業務板塊眾多的集團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中集集團作為A+H股上市公司,如何在遵循兩地監管準則前提下,將集團過去一整年的經營成果詳實、準確地傳遞給投資者,是對年報編制工作的一項嚴峻考驗。”吳三強表示,在工作人員歷時三個月加班加點的努力下,公司完成了總共400多頁,近27萬字的年度報告,在上市公司中排名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中集集團已連續4年獲得深交所資訊披露A級評價。中集集團旗下有八大業務板塊,合併報表的子公司超過700家,信披任務量之大可見一斑。

  深耕資本市場及並購領域近二十年的吳三強表示,公司以年報披露為契機,不斷強化集團合規意識,持續提升集團規範運作水準。“中集集團定期組織公司高管和信披工作人員參加深交所、聯交所、證監局和集團內部舉辦的各類信披和年報編制相關培訓。深入研讀監管規則,結合集團實際情況,構建了相應的信披制度體系。”

  同時,為了避免漏報導致的信披違規風險,中集集團建立了重大事項報送體系和分層審批流程,明確各層級審批授權額度,要求重大資訊一經發現需及時報送。

  另外,中集集團還對成員企業開展上市公司相關法律法規學習和信披專項培訓,希望借此逐步形成集團規範化運作的內生機制,從而提高集團的合規管理水準。“公司全體員工對重大事項、風險事項的敏感意識和合規意識不斷增強,內部報送資訊的主觀意識及能力持續提高。”吳三強説。

  在先導智慧董秘周建峰看來,規範運作是信披考核取得好成績的前提,公司需不斷提高規範運作水準。同時,公司進行資訊披露時,要做到“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公平”等基本要求,以簡明清晰、通俗易懂的方式披露對投資者決策有用的資訊。自2018年以來,先導智慧連續三年獲得深交所資訊披露A級評價。

  重點披露有價值資訊

  多位受訪對象表示,年報披露要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

  “公司對2021年的財務數據、所處行業及競爭格局、未來展望、公司核心競爭力以及社會責任等方面作了詳細梳理和總結。公司管理層多次集體討論分析,將公司最真實的經營情況向投資者彙報。”周建峰説。

  投資者關心的問題,也是上市公司關注的重點。“年報披露的基礎在平時,包括披露臨時公告和投資者關係等相關工作。”周建峰説,公司日常在做好臨時公告披露的同時,積極和各類投資者溝通,在年報披露的框架內,將投資者普遍關心的事項在年報中體現。

  如何有效回答投資者關心的問題?“不求辭藻華麗,但求有據可依。”這是吳三強的答案。他説,公司年報披露以大量行業權威數據為基礎,客觀分析各業務板塊在行業內所處地位及發展潛力。在集團涉及的各業務領域,向投資者呈現了富有價值的行業分析與未來展望報告,為投資者決策提供支援。

  同時,為增強年報披露的可讀性,中集集團年報中將八大業務板塊梳理為物流、能源、創新三條業務線,介紹了行業情況與市場環境,用與上年對比的方式列示了當年經營數據,對投資者可能關注的數據變化做出重點分析。

  保障信披準確性

  一份好年報正如一位好管家,能為投資者真誠、深入地講解公司運作情況,而這往往涉及公司業務的方方面面,離不開公司上下通力合作。

  “公司管理層一貫注重年報等資訊披露的品質工作。在行業發展趨勢的資訊披露方面,我們結合産品部、技術部、服務部等部門同事反饋的市場資訊,同時結合公司自身産品在行業裏面的相關資訊,整理匯總,由公司負責産品市場的領導進行確認,再由董監高進行審議。”漢鐘精機董秘邱玉英説。

  漢鐘精機主要從事螺桿式壓縮機應用技術的研製開發、生産銷售及售後服務,自2007年上市以來,已連續十年信披考核被評定為“A”。

  在保障準確性方面,吳三強分享經驗稱,集團在1月初開啟了年報編寫工作,3月中旬完成了第一版年報全文初稿,並在後續半個月內進行不斷復核與修改。以“分工復核+交叉復核+全面復核”的方式,組織各部門對年報進行多輪檢查。同時,做好版本管理,對修改部分進行重點核查。

  “資訊披露儘量不出現更正的情況,也是先導智慧對信披工作的要求。”周建峰表示,公司在重大事項的披露上會和監管層及時溝通,避免出現錯披、遺漏的現象,從而對投資者的決策産生錯誤引導。

  注:本資訊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摘自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2022-05-27)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