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期盼已久的ETF互聯互通將如約而至,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ETF將從“互挂時代”邁入“互聯互通時代”。這將進一步豐富境內外投資渠道和交易品種,實現更加便捷有效的跨境資産配置,促進“活水”長期良性流動。
5月27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發佈聯合公告,宣佈原則同意兩地交易所將符合條件的交易型開放式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簡稱“ETF”)納入互聯互通機制。內地和香港投資者可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經紀商,買賣規定範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和ETF基金份額,主要制度安排參照股票互聯互通,遵循兩地現行的基金運作、交易結演算法律法規和運作模式。
同日,滬深交易所就ETF納入互聯互通標的相關規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在現有滬深港通機制基礎上,此次擬將滿足一定條件的內地與香港市場ETF一併納入互聯互通標的範圍,主要基於ETF規模、流動性和成分股是否要求符合滬深港通名單等方面考慮,可滿足兩地投資者不同的投資偏好,同時也可以保障互聯互通的平穩運作。
ETF納入互聯互通機制,意味著北向資金和南向資金將增加新的投資標的,增加市場的流動性選擇,能更好滿足境內外投資者的配置需求。一方面,全球投資者參與中國資本市場有了更豐富的工具,中國核心資産和稀缺的ETF産品可以吸引更多的全球配置資金,從而更好地實現價值發現,為A股市場引入長線資金,提升A股投資者的多樣性,並推動A股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ETF投資標的為所有證券,境外投資人對風險分散度好、透明度高的ETF具有較高接受度,對內地上市公司缺乏深入研判的境外長期投資者可通過ETF進行戰略性配置,低成本、便捷地進入A股資本市場,不僅能夠提高境外市場對境內市場的有效配置,還能提升境內ETF的市場交易活躍度,發展空間大。
另一方面,香港市場相對低廉的産品費用及更多樣的産品類型將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境外資産配置渠道,內地資金和市場可以借此實現多元化資産配置。以恒生ETF為例,境內已有多家基金公司佈局恒生指數ETF,管理費與託管費之和一般在0.6%-0.75%,而香港市場相關ETF的經常性開支(含管理費和託管費)基本不足0.5%,有的基金費率更是低至0.10%。引入香港市場ETF為內地投資者提供更加多元化選擇的同時,對境內基金公司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內地ETF産品需要從流動性、收費比率、管理模式、行銷方式等方面不斷增強競爭力。
|